行业新闻
米乐M6官方入口,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
mile米乐中国官网首页近期,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60亿元,同比增长26.84%,药品相关营业收入42.60亿元,医药自有产品实现收入36.64亿元,同比增长50.64%;实现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170.04%,扣非归母净利润2.48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同比增长0.05%,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4.83%,扣非归母净利润0.95亿元。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费用控制成果显著。2024年公司药品相关营业收入42.6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超80%。其中医药自有产品(含进口)实现收入36.64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71.02%,较上年增长11.23个百分点。近五年国内医药自有(含进口)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9.00%。拉考沙胺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产品中选第十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期间费用率方面,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23.66%,管理费用率及研发费用率13.57%,财务费用率1.43%,自研医药及维生素产品陆续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研发资本化投入金额减少。公司费用控制得当,三项费用率同比均有改善。
创新品种增速亮眼,重点管线研发加速推进。创新药亿立舒获得欧盟委员会EC、巴西、阿曼和挪威等监管机构批准上市,启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注册工作,已在中国、美国、欧盟、巴西、阿曼和挪威等34个国家获准上市销售。产品实现对外发货超过27万支,其中国内终端市场已逐步放量。2025年3月,NMPA批准亿立舒给药时间由化疗结束48小时后变更为化疗结束24小时后。2025年一季度,公司创新药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27.73%,亿立舒发货同比增长293.64%,易尼康发货同比增长1158.19%。2024年,公司就F-652治疗酒精性肝病(AH)II期临床方案的修订内容亿一生物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沟通交流,并获得认可,F-652治疗重度酒精性肝炎(AH)适应症的II期临床试验获得美国FDA默示许可和境外资助用于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公司推进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儿童流感III期临床试验入组,推进中药1.1类新药断金戒毒胶囊Ib期研究及5个经典名方开发,并已完成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儿童流感III期临床试验入组。
公司2024年业绩增速亮眼,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一季度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增长。公司在全球化和创新转型中逐步实现以药品收入为主的下一个增长曲线.83亿元,同比增长19.83%/14.96%/8.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14/7.12/8.53亿元,EPS分别为0.50/0.59/0.70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22.81/19.68/16.43倍。维持“买入”评级。
包括但不限于:行业政策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商誉减值风险,交易事项存在不确定性等。
事件:星环科技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3.71亿元,同比下降24.31%;实现归母净利润-3.4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实现扣非净利润-3.80亿元;2025Q1,公司实现营收0.64亿元,同比增长2.59%;实现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5.74%;实现扣非净利润-0.88亿元。
金融行业收入占比增加,老客户复购为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实现营收3.71亿元,同比下降24.31%,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经济影响,2024年度客户招标时间点较往年出现后置,且验收流程耗时延长,导致公司整体收入确认时间延后。分业务类别看,2024年软件产品与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84亿元,同比下降27.14%;应用与解决方案实现收入0.73亿元,同比下降8.01%。行业端: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2.17%提升至2024年的40.46%,政府、电信、能源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方向。订单口径上:2024年新增订单的客户数和客单价均有增加,尤其是高于300万元的高价值客户数目有明显增加。2024年老客户复购收入占主营收入78.83%,公司产品市场认可度逐渐提升。
加强费控管理,销售回款同比增加。2024年,公司控费效果明显。费用端,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分别为2.04/1.15/2.27亿元,同比变化-22.33%/-8.53%/+1.91%,三费费用合计5.46亿元,同比下降10.78%。2024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含资本化支出)同比增长7.21%,主要因服务器折旧和IDC机房费用的增加。同时,公司重点推进应收款管理,2024年全年销售回款约为4.56亿元,同比增长约11.56%,且在金额上高于公司收入规模。
推动数据+AI基础设施融合,三大产品线)大数据和云基础平台:2024年公司推出大数据基础平台TDH9.4新版本,在湖仓集一体架构进一步升级,实现了基于分布式一致性的读写隔离能力;推出C++编译器和高性能分析执行模式,新增支持Python生态,提供分布式Python引擎;平台在分布式向量数据库Hippo2.0、分布式图数据库StellarDB5.1、分布式时序数据库Timelyre9.2等多模型能力上进行升级。2)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公司的分布式分析型数据库ArgoDB6.1版本推出“增量数据实时处理”能力;KunDB4系列版本适用于核心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传统数据库的分布式升级、海量数据的高并发处理以及关键业务的高可用容灾等场景。3)大数据开发与智能分析:大数据开发工具TDS4.0版本进一步完善了实时数据同步以及指标管理的能力;智能分析工具方面公司推出大模型运营平台SophonLLMOps1.4,完整支持多模态模型、大模型、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的统一上架和部署,新增无代码开箱即用搭建智能体应用、低代码自由配置智能体以及基于SDK定制化开发智能体的能力;
公司大模型产品收获高度认可,订单覆盖多行业。基于自研训练的无涯大模型,星环知识平台TKH打造了无涯·问知、无涯·问数等AI原生应用。无涯·问知是一款企业级垂直领域问答产品,提供了包括私有化部署(AIPC版、企业版)、公有云服务等部署模式;无涯·问数是一款基于星环科技数据分析大模型的智能业务分析洞察平台。2024年公司大模型产品获得包括金融、政府、能源等多行业客户认可,公司大模型相关业务收获近5000万元订单。
盈利预测:公司三大业务线持续升级迭代,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客户粘性较强;加强费用控制以及回款管理,公司业绩未来有望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2.35/-1.90/-1.47元。
公司发布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5.44亿元、同比增长14.32%,实现归母净利润34.12亿元、同比增长8.80%。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0.99亿元、同比增长9.17%,归母净利润16.44亿元、同比增长7.27%。
分产品和区域看,24年特A及以上产品、苏中及省外大区营收同比增长较好。公司24年特A+类/特A类/A类/B类/CD类/其他类营收分别同比+15.17%/+16.61%/+1.95%/-11.09%/-14.57%/-29.85%,公司百元以上价位营收同比增长超双位数、表现较好,带动产品结构提升。以24Q4+25Q1合并口径计算,特A+类/特A类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88%/10.71%,A类/B类/CD类/其他类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0.01%/14.17%/34.15%/24.11%。24年分大区看,淮安/南京/苏南/苏中/盐城/淮海/省外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2.31%/11.68%/9.47%/21.21%/15.62%/9.05%/27.37%,苏中及省外大区营收同比增长领先,淮安和区在高基数、高占有情况下实现双位数以上增长,省内竞争优势不断放大,实现了全区域、全品系增长。以24Q4+25Q1合并口径计算,淮安/南京/苏南/苏中/盐城/淮海/省外营收分别同比+2.99%/+2.05%/-1.47%/+10.79%/+9.31%/+0.33%/+14.48%,省内大区除苏南外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24年毛销差同比降低,25Q1末合同负债同比环比减少。公司24年毛利率74.74%,同比下降3.60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2.23和0.22个百分点,24年毛销差同比降低1.37个百分点至56.20%,在公司百元以上价位营收同比增长领先带动产品结构上移情况下,毛利率下降预计与公司渠道折扣同比加大有关。公司24年归母净利润率同比下降1.50个百分点至29.55%。公司24年末合同负债15.93亿元,同比下降33.65%,与公司收款政策变化有关,25Q1末合同负债5.38亿元,同比24Q1末和环比24年末均有所减少。
25年目标保持利润增长与经营质量的动态平衡。公司确定2025年经营目标为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2%,净利润增幅略低于收入增幅,保持利润增长与经营质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确保省外市场增速明显高于省内市场增速。24年公司省外经销商减少111个、增加164个,整体年末较年初增加53个至615个,实现较例的汰换,省外市场发力可期,省内省外持续深耕,看好格局利好下公司的持续增长空间。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7.64、143.20、160.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24亿元、41.51亿元和46.16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2.97元、3.31元和3.68元,对应PE分别为15.97X、14.32X和12.88X,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公司营收124.0亿元,同比+12.0%;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25.4%;其中2024Q4公司营收45.2亿元,同环比分别+24.4%/+58.8%,归母净利润1.7亿,同环比分别-36.9%/-48.6%。2025Q1公司营收25.1亿元,同比+22.8%;归母净利润3.6亿元,同比+55.9%,主要系重点项目和常规产品收入增加,公司开展提质增效效果显著。
分版块:高压、配网板块收入提升,国际业务板块短期受压。2024年公司高压板块、配网板块、国际板块、运维检修等四大板块营收分别为77.0/32.4/2.0/11.6亿元,同比分别为+25.1%/+11.4%/-71.8%/-0.9%;4大板块毛利率分别为25.5%、16.0%、-30.4%、25.2%,同比+2.7/+0.2/-39.6/-4.6pcts。高压板块毛利提升主要是产品结构和提质增效,国际板块亏损主要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在执行项目由于延期导致原材料等成本增加及客户资信影响,同时汇率变动,本期汇兑收益同比减少。
盈利端:产品结构改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5Q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28.7%/15.4%,同比分别+3.5pct/+2.7pct,公司主要费用中,销售费用率(4.4%)和研发费用率(4.2%)有所上升,管理费用率(2.9%)和财务费用率(-0.8%)有所下降,四项费用率总体上升0.3pct,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2025年电网投资加速,公司高压板块持续拓展新产品。2025年国网拟投资超6500亿元,重点推进陕西至河南、藏粤直流等工程,特高压设备招标需求持续释放。公司在高压板块持续落地新产品,例如完成高海拔特高压组合电器复合套管、800千伏快速断路器、±408直流转换开关等国际首台套产品研制,国际首台550千伏80千安大容量组合电器、252千伏真空断路器等高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
25Q1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0亿美元,以美元计算同比减少约5%,以人民币计算同比减少4%,以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减少3%,主要反映了销量持平,价格下降4%以及汇率波动不利的影响。大部分区域渠道存货水平进一步改善,公司销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受土耳其业务减少(一季度是土耳其全年最重要的销售季节)的影响,以及公司继续不侧重销售低毛利产品。调整后净利润回升至4,40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净亏损1,000万美元;列报净利润回升至2,10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列报净亏损3,200万美元。
毛利率提升明显,费用有所下降。公司第一季度调整后毛利同比增长5%,达到3.03亿美元(毛利率为30.3%),去年同期为2.88亿美元(毛利率27.2%)。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与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新售出存货成本降低的积极作用,超越了价格下降与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第一季度调整后营业费用为2.0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16亿美元,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坚持严格管理营业费用,包括“奋进”计划的各项举措发挥作用,以及汇率走势有利。调整后财务费用为5,4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7,000万美元,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套保成本减少;以及公司在过去十二个月实现正向现金流,提升资金管理效能,从而缩减了支付的债务利息。
北美区业务呈现增长。公司北美区业务同比增长,一部分体现了当地农化市场渠道库存恢复到前些年的常态水平,市场需求改善的趋势;另一方面与公司在北美的业务结构相关。公司在北美区的一块主要业务是消费者与专业解决方案业务,即将植保产品应用于非农业领域,如家庭园艺、高尔夫草坪养护、酒店餐厅卫生除虫等,该业务与当地经济景气度和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2024年,北美地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拉动了该板块业务需求,推动销售额同比增长,并保持了强健的毛利率水平。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24年公司实现营收19.0亿元,同比+20.2%;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15.4%。25Q1公司实现营收6.6亿元,同比+15.9%;实现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21.2%。
燕麦主业保持高增,积极拥抱新零售渠道。1、分产品看,24年公司纯燕麦片/复合燕麦片/冷食燕麦片/其他/其他业务收入分别实现营收7.1/8.5/1.5/1.4/0.5亿元,同比+9.6%/28.8%/24.1%/23.9%/25.3%。各品类均保持良好增速,其中复合燕麦片增速最快。24年公司燕麦+系列和经典明星产品牛奶燕麦系列销售均超过2亿元。燕麦+系列在前两年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同比增长超20%;牛奶燕麦系列同比增长超30%;蛋白粉同比增长超170%;礼盒系列同比增长超50%。2、分渠道看,直营/经销/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8.3/10.1/0.5亿元,分别同比+31.0%/+12.3%/+25.3%。公司重视直营渠道发展,线下积极拥抱零食渠道、社区团购、直播带货、O2O等各类渠道,零食渠道同比增长近50%。线上公司立足传统电商,加速发展社交电商,抖音平台24年GMV达4.7亿元,同比+20.3%。公司与经销商合作关系稳定,产品已进入众多地区性中型连锁超市、小型超市、批发市场等渠道,持续向社区、乡镇、农村下沉。
成本红利逐渐释放,盈利能力趋于改善。1、24年毛利率为41.3%,同比-3.2pp;25Q1毛利率为43.7%,同比-0.1pp。24年毛利率下降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及新产能投产产能利用率较低。25Q1基本保持平稳,去年同期原材料成本相对较低。2、24年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7.9%/6.1%,分别同比-3.5/+0.2pp;25Q1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9.2%/4.3%,分别同比-1.0/-0.2pp。销售费用率保持稳中有降,主要系公司主动控制费用投放。3、24年净利率为7.0%,同比-0.3pp;25Q1净利率为8.3%,同比+0.3pp。随着成本红利加快兑现,25Q1盈利改善幅度增大,预计Q2原材料成本下降红利将得到凸显。
品类边界持续拓展,全渠道布局势能向上。产品端,公司近年来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复合燕麦片和冷食系列营收占比提升,带动整体实现量价齐升。在燕麦主业以外,公司通过内生推新+外延并购发力大健康领域和燕麦谷物细分领域,积极开发即食啵啵粥、藕粉、芝麻糊、益生菌蛋白质粉等新赛道产品,战略合作纯澳布局燕麦奶,收购德赛康谷拓展酸奶谷物盖业务,不断拓宽品类边界。渠道端,公司近年来积极拥抱零食量贩、抖音电商、会员店等新渠道,实现快速增长,传统渠道精耕细作持续巩固和提升市占率。成本端,公司成本结构中谷麦粒占比约40%,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24年澳大利亚燕麦产量同比增长31.1%至131.1万吨,供给大幅增加后燕麦原材料价格将有一定程度下滑,有望释放利润弹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2.3亿元、2.8亿元,EPS分别为0.81元、1.01元、1.24元。公司作为燕麦行业龙头,持续享受市场扩容及集中度提升红利,近年来由于成本上行及快速成长期高营销投入,后续利润端有改善空间。故给予2025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24.3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360.1亿元,同比+12.8%,归母净利润122.4亿元,同比+17.3%;其中24单Q4实现收入46.5亿元,同比-10.2%,归母净利润8.9亿元,同比-11.3%。25Q1公司实现收入165.2亿元,同比+7.7%,归母净利润66.5亿元,同比+6.2%,2024年及25Q1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24年青花平稳增长,腰部产品发力提速。1、分价位看,2024年中高价酒类实现营收265.3亿元,同比+14.3%,其中销量同比+13.0%,吨价同比+1.2%;预计青花20/25增速高于整体,腰部产品巴拿马、老白汾发力提速。其他酒类实现收入93.4亿元,同比+9.4%,预计主要系玻汾放量贡献。2、分区域看,2024年省内实现收入135.0亿元,同比+11.7%,省内大本营市场实现稳健增长;省外实现收入223.7亿元,同比+13.8%,省外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62.4%,预计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延续稳健成长。3、24Q4公司主动控货,有效降低渠道库存;25Q1春节旺季期间,青花20表现稳健,老白汾延续较快增长,顺利实现开门红。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现金流表现优异。1、24年公司毛利率提升0.9个百分点至76.2%;整体费用率提升0.7个百分点至14.7%,其中销售费用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10.3%,管理费用率提升0.3个百分点至4.0%,全年净利率提升1.3个百分点至34.0%。2、25Q1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至78.8%,销售费用率提升1.8个百分点至9.2%,主要系“汾享礼遇”的经销商费用集中兑付,25Q1净利率下降0.6个百分点至40.3%。3、25Q1销售现金收现137.9亿元,同比-2.9%;截至25Q1末公司合同负债58.2亿元,同比+4.1%,行业去库存周期下,现金流略显承压。
24年韧性彰显,25年行稳致远。1、25Q1汾酒实现收入162.1亿,同比+8.2%,预计青花系列整体稳健,腰部老白汾等贡献主要增量,汾酒依托强大的品牌势能和多点开花的产品矩阵,高基数下依旧实现稳健增长,顺利实现开门红。2、在优秀管理层的带领下,24年公司顺利实现汾酒复兴第一阶段目标,全国市场布局持续优化;25年是汾酒复兴纲领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规划25年营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9亿元、150.8亿元、166.9亿元,EPS分别为11.14元、12.36元、13.68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8倍、17倍、15倍。汾酒品牌势能持续释放,产品矩阵多点开花,稳健增长确定性高,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57.8亿元,同比-8.2%,实现归母净利润84.5亿元,同比-18.9%;其中24Q4实现营收2.7亿元,同比-7.1%,归母净利润为-24.2亿元,去年同期为10.5亿元。25Q1实现营业总收入330.2亿元,同比+1.4%,实现归母净利润48.7亿元,同比-1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6.3亿元,同比+24.2%。此外,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22元(含税),现金红利总额为77.3亿元,考虑回购金额7.6亿元则年度合计分红金额为84.8亿元,分红率达到100.4%。
25Q1液奶收入降幅收窄,奶粉延续强劲表现。2024年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50亿元(-12.3%)、297亿元(+7.5%)、87亿元(-18.4%);1)液体乳:液奶零售额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24年收入下滑主要系公司主动收缩发货及需求疲软所致。2)奶粉:2024年公司婴配粉零售额市占率达17.3%,同比提升1.1pp。以“营养+功能”为突破点,推出适合中老年人群的乳品,目前公司在奶粉零售市场份额已达到24%。3)冷饮:24年行业规模受天气和去年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下滑,但公司冷饮业务线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3.1%)、88亿元(+18.6%)、41亿元(-5.3.%);液奶25Q1虽承压但降幅环比已收窄,预计低温奶表现优异,随着后续渠道库存恢复预计将持续改善;奶粉业务Q1高增主要系婴配粉业务表现出色;冷饮Q1下滑主要系去年高基数及渠道库存调整。
Q1扣非后盈利能力改善。1、2024年、25Q1毛利率分别为34.1%(+1.3pp)、37.8%(+1.8pp),毛利率提升主要系原奶价格持续下行。2、2024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9%(+1.1pp)、3.9%(-0.2pp);全年销售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收入规模下降。25Q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9%(-1.5pp)、3.8%(-0.7pp),整体费用率持续优化。3、2024年、25Q1净利率分别为7.3%(-0.8pp)、15%(-3.3pp),24年公司出售股权获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25.6亿元,同时计提澳优商誉减值30.4亿;25Q1净利率承压主要系去年同期存在处置昌吉盛新股权影响,实际扣非后净利率同比+2.6pp至14%。
25年经营目标积极,业绩增长值得期待。战略层面,公司1)将继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聚焦健康食品领域,成为健康食品行业发展的引领者;2)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品牌卓越运营能力;3)积极拓展新兴渠道,借助数智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新业务模式。25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1190亿元(+2.8%),利润总额126亿元(+24%)。随着去年渠道库存去化充分,25年液奶收入有望持续回暖;利润方面随着原奶供给端产能去化持续,25H2奶价企稳回升可期,后续公司盈利能力改善空间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1.69元、1.82元、1.97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8倍、16倍、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奶价格持续上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商誉计提大额减值损失风险;食品安全风险;乳制品下游需求持续疲软风险。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0亿元,同比下降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减少1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09亿元,同比减少101%。公司2024年业绩下降主要系以下一次性或短期因素影响:1)胰岛素集采降价,库存一次性冲销返还;2)研发项目(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终止,计提2.2亿元;3)诉讼赔偿共计6131.21万元。不利因素已全面释放,公司2025年有望迎来业绩反转。2024年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0元(含税)。
2025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势头良好,胰岛素类似物销量大增。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减少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减少49%。受益于在新一轮集采取得的成功,公司胰岛素产品的准入与放量得到极大加快,尤其是胰岛素类似物系列产品,2025年一季度销量大幅增长123%,其中门冬系列胰岛素销量更是同比增长超260%。随着胰岛素类似物销量的快速提升,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胰岛素类似物占公司总收入比例已接近40%。
创新出海稳步推进,有望迎来新的利润增长点。2024年实现海外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近80%;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已达0.58亿元,同比显著增长。胰岛素方面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人胰岛素原料药通过欧盟EMA上市批准前GMP检查。目前公司4款产品已迈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3款一类创新药已推进至II期临床试验阶段。XO/URAT1双靶点(THDBH151片)IIa期临床试验结果达到主要终点目标,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注射用THDBH120)获得降糖和减重Ib期临床试验积极的顶线结果,减重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看好公司业绩恢复,借助集采实现快速入院,加速国产替代,维持“推荐”评级。考虑到公司主业受集采扰动,我们将公司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调整至5.32亿、7.13亿元(原预测为8.52亿元、11.68亿元),预计2027年净利润为8.77亿元。但考虑到公司国内胰岛素头部企业,借助集采有望加速国产替代步伐,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研发风险:核心产品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不及预期可能。2)降价风险:核心产品存在集采降价风险。3)竞争风险:核心产品市场竞争有加剧风险。
公司聚焦自动化行业前沿技术,重点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在运动控制与智能电源领域的应用。通过与全球顶尖客户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开发,推进技术研究。计划开发高精度、智能化、集成化的产品,如机器人和智能驾驶领域的高精度电机及驱动系统模组,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直线电机模组和高精密减速机,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新型平台化产品。
我们认为机器人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公司在空心杯电机等环节具有先发优势,机器人业务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我们预计25/26/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1.33/1.76亿元(25-26年前值1.79/2.19亿元),对应PE分别266/211/159倍,维持“买入”评级。
海外需求持续低迷、海外工厂达产低于预期、机器人推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迭代不及预期。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36亿元,同比增长46.94%;实现归母净利润5.95亿元,同比增长341.01%。25Q1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5亿元,同比增长62.95%;实现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209.65%。
AIoT驱动业绩高增长,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高速增长。公司25Q1业绩表现亮眼,主要得益于AIoT市场的迅猛增长,尤其是在汽车电子、工业视觉、工业检测以及各类机器人等新兴应用的快速增长。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内AI大模型技术开源化,为边缘、端侧的AIoT快速发展带来全新机遇。1)汽车电子:智能座舱RK3588M已量产车型十余款,超二十余款定点项目同步推进,在业内知名度持续提升;车载AI音频处理器平台RK2118M作为业界领先的集成NPU的汽车音频处理器,已成为众多主机厂、Tier1与生态伙伴在汽车音频系统开发首选芯片平台,2024年获得超过20个定点项目。在仪表盘、多媒体中控领域,公司RK3358M成功导入汽车头部客户,为2025年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车载视觉领域,公司RV系列芯片满足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不同需求,在行车记录仪、MDVR、CMS/DMS、流媒体后视镜等领域销量持续提升。2)机器人:公司持续多年深耕机器人领域,产品涵盖RK3588、RK3576、RK3399、RK3288、RK356X、RK3326、RK3308、RV11系列等,能够实现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等功能,公司旗舰芯片RK3588等已应用在国内多家知名机器人客户的产品中,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
旗舰产品引领+新产品按预期落地,AIoT平台优势持续巩固。公司旗舰芯片RK3588作为一款8nm通用旗舰SoC,凭借其优异性能,在报告期内实现超速增长,有力带动了AIoT各产品线的全面高速发展。公司重要新产品均按预期落地,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盈利能力方面,公司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24年以来毛利率逐季改善,25Q1单季度毛利率提升至40.95%,同比提升了6.27个百分点。随着新产品的逐步放量和经营效率的提升,公司未来增长潜力值得关注。
4月30日,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2025Q1实现营收4.08亿元,较2024年同期同比略降4.25%;根据公司3月28日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68亿元,yoy+41.37%;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全面扭亏为盈。
经营再创佳绩,盈利全面走向正轨。2024年碳化硅材料在终端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储能以及AI等应用领域的加速渗透带动其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深耕碳化硅衬底主业,兼顾研发创新与市场开拓,加强同国内外知名客户深入合作。2024年在产能得到持续释放、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背景下,公司营收延续2023年的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公司强化降本增效和管理能力使得盈利能力显著改善,2024年天岳先进综合毛利率达到25.90%,yoy+10.0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碳化硅衬底全年毛利率为32.92%,yoy+15.39个百分点。公司2024年在实现扭亏为盈的同时,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同比改善。2025Q1公司营收同比略降,毛利率为23.95%,相比2024年全年平均有所回落,但较2024年同期依然同比增长2.03个百分点。
产能建设&大尺寸转型稳步推进,聚焦研发把握行业战略先机。公司专注于高品质碳化硅衬底的研发与产业化:1)产能方面,上海工厂已于年中提前达到年产30万片导电型衬底的产能规划,二阶段产能提升规划有序推进,济南工厂的产能产量稳步推进,2024全年公司碳化硅衬底产量达到41.02万片,yoy+56.56%;公司前瞻布局已具备领先的8英寸导电型衬底产品质量和批量供应能力,成为全球少数能够批量出货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市场参与者之一,持续推动头部客户积极向8英寸转型。2)技术层面,公司积极探索碳化硅在电网端的应用潜力,并于2024年11月成功向客户交付高质量低阻P型碳化硅衬底,后者有望极大加速高性能SiC-IGBT的发展进程,助力高端特高压功率器件国产化。公司继续发掘大尺寸碳化硅衬底技术,并于2024年11月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相较于应用逐步推广的8英寸碳化硅衬底,更大的尺寸能够进一步扩大单片晶圆上可用于芯片制造的面积,并在相同良率条件下大幅提升合格芯片产量,长期助力碳化硅产业规模降本。根据权威行业调研机构日本富士经济报告测算,公司在2024年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中以22.80%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二。我们认为,公司有效产能的持续稳定落地、8英寸衬底产品质量及批量供应能力以及在更大尺寸产品端的先行布局为公司未来扩大合作规模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终端应用创新升级长期驱动碳化硅需求,公司卡位衬底环节长期增长空间广阔。当前碳化硅材料正在新能源和AI两大产业的带动下赋能未来科技。凭借材料特性优势,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能够提升电力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转换效率,赋能电动汽车、光伏储能系统、电力供应等终端,推动能源体系向低碳化跃迁;AI及周边应用持续向各行业渗透,数据中心作为支撑AI算力需求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电力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的升级需要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支撑。碳化硅材料为AI端侧的应用推广提供条件,其中碳化硅基材料的光波导应用于AI眼镜中可以实现更大的视场角和结构更简单的全彩显示,同时进一步减少AI眼镜的尺寸、重量以及制造成本和复杂性。在终端应用创新层出不穷,碳化硅产业持续加速扩张背景下,公司通过前期布局,已跻身为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的重要供应商,已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一半以上的制造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公司的碳化硅衬底经客户制成功率器件及射频器件,该等器件最终应用于诸如电动汽车、AI数据中心及光伏系统等多领域的终端产品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扩张带动碳化硅材料加速渗透,预计到2030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2.60%,有望带动碳化硅衬底端市场规模增长至人民币664亿元,我们认为公司作为产业核心厂商,成长空间依旧广阔。
中国平安于1988年于深圳蛇口成立,深耕保险行业近40年,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也是我国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业务覆盖保险、银行、资管等各个领域。公司于2004年及2007年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集团收入及利润主要来源于寿险业务,2024年末,寿险业务贡献逾7成的净利润。公司深化改革,个险渠道,人力规模企稳回升,人均产能持续改善,业务品质不断提升。此外,新业务价值率大幅改善,推动新业务价值不断提升。银保渠道,依托集团的综合金融布局,平安寿险和平安银行深度合作打造新银保模式,得益于平安银行庞大的零售客户群体以及集团广泛的网点布局,为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银保渠道价值的提升。
车险业务是财险的主要业绩驱动力。平安产险业务极具韧性,车险综改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2021年车险业务同比-3.7%,但于同年第四季度已逐步恢复增长;非车险业务结构调整,信用保证险业务规模持续压缩,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的占比逐步扩张。2024年,综合成本率改善,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8.3%,承保利润由亏转盈。
投资建议:负债端方面,我们预计公司寿险业务有望通过深化寿险改革,不断向价值、高质量转型,进而创造更高的业务价值;同时产险业务品质不断改善,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整体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资产端方面,平安资产配置均衡,我们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复苏,平安投资收益有望持续提升。故我们给予中国平安目标市值11219亿元,对应目标价为61.61元/股,较目前2025年5月7日收盘价51.18元仍有20.4%的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市场波动加剧;公司改革不如预期;保费增长不如预期;估值受跨市场对标标的影响,或存在一定偏差
四季度计提长期减值准备拖累全年业绩。2024Q4,公司归母利润出现大幅亏损,主要系2024年锂电池及部分其他业务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现状,盈利空间持续压缩,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16.06亿元。此外,经营层面,受限于目前所处行业持续下行的环境,公司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等主要产品的价格处于行业历史的较低水平,叠加中化国际重要碳三一期项目装置于2024年4月末全面转固并投入生产,产能持续爬坡加剧了公司业绩的下滑。根据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四季度氯苯/氯碱/树脂/橡胶防老剂销量分别环比+15.54%/+7.28%/-5.38%/+6.44%,销售单价分别环比-8.44%/+9.43%/+2.57%/-4.28%。四季度综合毛利率为2.32%,环比+1.46pct。
25Q1连云港碳三环比减亏1.36亿元。收入端,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及部分产品季节性波动影响;利润端,根据公司一季报披露,1、2、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逐月收窄,一季度累计-3.96亿元,剔除2024年资产减值及特殊事项后,环比减亏0.86亿元;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22亿元,剔除2024年资产减值及特殊事项后,环比减亏0.85亿元。2025年一季度碳三产业链开工率环比明显提升,其中核心装置PDH开工率达100%,主要原料及能源消耗环比下降,同时公司积极压降能源价格,一季度实现显著节降。扬农瑞恒1、2、3月净亏损环比收窄,一季度累计净利润-2.93亿元,环比去年四季度减亏1.36亿元。根据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一季度氯苯/氯碱/树脂/橡胶防老剂销量分别环比-15.93%/+3.73%/-20.74%/-21.74%,销售单价分别环比-0.42%/-9.40%/+5.56%/-4.19%。一季度综合毛利率为3.06%,环比+0.74pct。
公司聚焦环氧树脂、聚合物添加剂两大优势产业链,巩固行业地位,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链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大力发展工程塑料和特种纤维产业链,覆盖中间体到工程塑料/纤维及材料改性,打造差异化产品组合。2024年,促进剂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已于2024年下半年投料试车;尼龙66市场推广顺利,销量同比增长70.99%;2500吨/年芳纶扩产项目已于2024年四季度按计划投料试车。
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6.74万元,同比下降8.97%;实现归母净利润1733.39万元,同比下降30.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60.40万元,同比下降32.8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3元,同比下降48.00%。
2025Q1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均有下滑,主要系珠海新工厂投入使用但仍处于产能爬坡期。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36.74万元,同比下降8.97%;实现归母净利润1733.39万元,同比下降30.00%。2025Q1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均有下滑,主要系珠海新工厂投入使用但仍处于
产能爬坡期,收入贡献尚不明显而折旧摊销增加。预计随着珠海募投项目推进,设备产能利用率将逐步提升,营收和净利润承压态势将会有所好转。此外,部分客户因一季度经营策略调整减少了采购需求,未来随着客户恢复正常采购水平公司收入预计也将恢复增长。
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52.44%,较去年同期下滑7.27个百分点;2025Q1公司销售净利率为31.88%,较去年同期下滑9.58个百分点。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珠海新工厂投入使用但仍处于产能爬坡期,同时公司采取策略性降价的方式提升在部分客户中的采购占比。而净利率下滑还受到期间费用率提升影响:2025Q1公司销售期间费用率为19.17%,较去年同期提升7.0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59%、4.56%、0.62%、10.40%,较去年同期分别变动1.30、0.87、2.76、2.14个百分点。
域。随着珠海募投项目的推进,公司产品制程水平将拓展至90nm、65nm,实现制程升级和产品迭代,下游应用领域也将向驱动芯片、MCU、信号链、CIS、Flash、eNVM等扩展,充分满足下游大型晶圆厂的配套需求。
主要原材料和设备依赖进口且供应商较为集中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珠海工厂产能利用率爬坡不及预期的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业绩稳健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2.93%;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减少27.7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减少28.87%;经营活动现金流1.18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24%。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2亿元(+26.93%),归母净利润0.41亿元(+33.9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0亿元(+34.00%)。
公司高端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四大主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公司高端、中端、低端产品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24%、54%、22%。其中,高端产品量价齐升,高端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40%,高端产品占比同比提升2.31个百分点,拉动四大类产品平均单价同比提升9.31%,充分体现了公司高端化战略成效明显。2025年Q1,公司高端、中端、低端产品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29%、48%、23%,高端产品占比同比提升8.85个百分点。同时,得益于公司产品高端化,公司也持续优化直销队伍管理和建设,2024年公司直销营业收入0.76亿元,占比达15.21%,同比提升1.69pct。
盈利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毛利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61.07%,2025年Q1公司整体毛利率61.80%,主要得益于高端产品的高速增长。净利率来看,2024年公司净利率22.54%,下降明显,除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有所增加,汇兑损失的增加和政府补助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合计1264.08万元。但2025年Q1公司净利率明显回升,达30.87%,盈利能力整体表现较强。研发方面,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极大提升了公司的研发能力,2024年公司陆续发布多款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公司高端产品的性能指标,拓宽了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未来可期。
1)市场波动风险;2)研发进度不及预期;3)汇率风险;4)应收账款回收风险;5)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24年结构升级延续,费用投放加大。①产品端:24年高档/中档/低档产品收入15.29/5.06/1.34亿元(yoy:+4.27%/-8.17%/-20.53%),公司中、低档产品占比减少,结构升级趋势延续。②盈利端:公司毛利率/净利率+4.06/-2.44个百分点至52.28%/13.05%,毛利率提升或主因结构升级,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比变动+2.51/+0.25/+1.06个百分点至11.92%/4.66%/1.23%,我们认为销售费用率上涨或因为24Q1-3疆外扩张投入较大。
2)市场端:省内大盘稳固,疆外阶段性下降。25Q1疆内/疆外营收分别为6.95/0.93亿元(yoy:+3.49%/-37.86%),我们认为疆内核心单品发挥压舱石作用;疆外大环境承压背景下,增速阶段性下滑。
投资建议:24年疆内白酒市场承压背景下,公司自24Q3降速出清渠道风险。在新营销战略推进下,公司稳固疆内市场,疆内主品韧性凸显,预计后续经营情况将逐步趋于良性。考虑到25年白酒行业大环境情况,我们适度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3.48亿元(前值:3.99/4.64亿元)新增27年盈利预测值3.8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0%/11%/9%,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实现营收20.26亿元,同比减少4.31%;实现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减少27%。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29亿元;归母净利润4091.18万元。
24Q4:公司实现营收6.2亿元,同比+4.9%,环比+26.6%;实现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11.6%,环比+90%。实现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5.76%/16.06%,同比-1.18/-2.73pct,环比+3.68/+5.71pct。24Q4公司收入及归母净利润环比出现较大提升,营收创公司上市以来单季度新高。
公司构建了试验设备及试验服务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独特商业模式。公司试验设备制造与试验服务的融合既体现在技术上的相互引领,又体现在业务上的互相促进。试验设备与试验服务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了公司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24年业绩承压,但目前需求端有所恢复。2024年设备端受制于下游客户资本开支需求减弱、下游产业链终端市场的竞争加剧,业绩短期承压。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呈现稳健的发展韧性,但公司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盈利能力受到阶段性影响。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端公司强化市场开拓能力,新增产能持续释放。2025年公司试验设备和试验服务需求端均有所恢复。
春秋航空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00.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第四季度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4.9%,归母净利润-3.3亿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3.2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母净利润6.8亿元,同比下降16.4%。
2024年民航客运量稳步增长,公司运力投放不断增长,全年客运运力投放同比增长16.1%,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18.8%,客座率91.49%,同比上升2.1pct,其中国际市场增速较快,地区市场有所下滑。因行业市场下沉及价格竞争影响,公司全年客运运价有所下降,客公里收益0.385元,同比下降6.5%。
2024年公司成本费用表现基本稳定,尽管油价有所降低,但公司航油成本因用油量上升仍有所增长;非油成本管控依旧较好,单位非油成本同比略有下降。费用端,公司各项费用稳中略降,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25%、1.36%、0.80%、1.33%,同比分别下降0.08pct、上升0.07pct、持平、下降0.12pct。整体来看,公司2024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2025年一季度公司运量保持增长,业务重心更偏向于扩张国际航线,运价同比略有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25年一季度有所波动的原因主要是税盾用尽,税前利润同比依然坚挺,同比提高0.5%。
我国民航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低成本航空持续展现经营韧性,当前油价明显下降,对航空公司成本节降形成显著利好。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1亿元、32.5亿元、37.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发布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财报。公司24年营收131亿元,同比-68%,归母净利润-79亿元,同比-208%;其中24Q4营收30亿元,同环比-58%/-18%,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环比-175%/-345%。25Q1实现营收25.84亿元,同比-0.02%;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102.68%;归母扣非净利润0.44亿元,同比+101.13%。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1)公司控股子公司Windfield Holdings Pty Ltd锂矿定价周期缩短,减少了锂精矿定价机制与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的时间错配,降低了生产成本;2)SQM税务争议裁决对其净利润的影响已在2024年度确认,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将同比增长,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
资源端,格林布什目前锂精矿产能合计约162万吨/年。24年泰利森共生产锂精矿141万吨,其中化学级锂精矿135.3万吨、技术级锂精矿5.7万吨;泰利森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也稳步推进,其中化学级三号工厂建设项目已完成干法工厂的建设,2025上半年将重点推进湿法工厂建设以及分阶段进行土方工程;预计该项目将于2025年10月生产出第一批锂精矿产品。化学级三号工厂建成后,格林布什锂精矿总产能将达到214万吨/年。中游端,公司目前已建成锂化工产品产能约9.16万吨/年,加上已宣布的规划锂化工产品产能共计12.26万吨/年。
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68/31.76/51.50亿元,对应PE分别为27、15、9倍,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5.77亿元,同比下降14.14%;实现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3.6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96亿元,同比增长17.01%。
一季度累计完成发电量513.8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约8.51%;完成上网电量480.1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约8.50%,主要系公司所在区域电量供需宽松,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加,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特别是山东区域受外电入鲁及新增装机挤占存量机组发电空间。电价方面,公司一季度平均上网电价约为505.71元/兆瓦时,同比下降约0.71%。电量下滑叠加电价微降,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14.14%。
成本端,考虑30天库存,2025年一季度秦皇岛港动力末煤(5500K)平仓价均值为760元/吨,同比下降164元/吨,预计公司燃料成本一季度显著降低。煤价下行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0.7%,同比提高2.3pct。此外,公司投资收益约11.83亿元,同比微增3.0%。综合来看,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3.6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96亿元,同比增长17.01%。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中国华电购买其持有的江苏公司80%股权,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华电福瑞收购上海福新51%股权、上海闵行100%股权、广州大学城55.0007%股权、福新广州55%股权、福新江门70%股权、福新清远100%股权,向运营公司收购贵港公司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本次重组交易对价为71.67亿元,其中江苏公司80%股权的交易对价34.28亿元,其他标的资产交易对价为37.38亿元。本次拟注入标的资产合计在运装机规模约为1606万千瓦,占华电国际2024年末的装机比例为26.85%。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全年业绩以及煤价、电价、电量变动情况,下调2025-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64、70、74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70、80亿元),对应PE9.1、8.4、8.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下行的风险,煤炭价格大幅上升,电价下调的风险,下游需求低于预期,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的风险,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重组可能被暂停、中止或者取消等
事件:2025年4月24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7.82亿元,同比增长33.33%,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20.82%,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108.55%。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22.39%,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72.98%,扣非归母净利润0.25亿元,同比增长85.28%。
核心业务恢复增长,新增仪器业务并表。2024年公司核心业务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实现收入4.51亿元,同比增长10.20%,其中大分子层析介质收入2.49亿元,同比持平,小分子色谱填料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6.13%;新增色谱分析仪器及配件实现收入1.54亿元,主要来自于收购公司福立仪器的并表;蛋白层析系统及配件收入0.40亿元,同比减少33.41%;液相色谱柱及样品前处理产品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26.15%;IVD用微球产品收入530万元,同比增长9.53%;光电用微球产品收入0.36亿元,同比增长1.77%;分离纯化技术服务收入925万元,同比增长8.62%;其他收入1335万元,同比增长33.04%。
色谱填料市场持续扩容,国产替代加速进行。纳米微球应用广泛,在生物制药领域,色谱填料为生产下游纯化环节重要耗材。在生物药、多肽药物蓬勃发展的推动下,色谱填料市场持续扩容,然而当下市场仍由进口厂商主导,国产化率仅有10%左右。随着国内药企的对降本增效的越发重视,叠加关税战带来的供应链安全考虑,国产替代势必加速进行。公司产品布局完善(微粒大小、基质种类、分离类型),性能领先可对标国际(粒径、孔径、机械强度),品牌已获得国内头部药企认可。2024年,公司客户数量792家,同比增加23家;新完成与盛迪亚、丽珠、诺泰、康诺亚和翰宇五家客户的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全年来自签约战略客户的销售额2.24亿元,占色谱填料收入比50%。随着重点客户的管线推进,以及公司每年稳定的新客户开发,产品将迎来快速放量期。
投资建议:借助底层技术驱动,公司逐渐发展成“填料+耗材+仪器”一体化的国产领先色谱填料供应商,随着国产替代持续进行,高质量客户项目管线顺利推进,公司业绩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5-2027年收入9.77/11.70/13.73亿元,归母净利润1.34/2.03/2.90亿元,EPS为0.33/0.50/0.72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为67/45/31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客户管线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25.5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52亿元,同比增长815.36%;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05亿元,同比增长114.32%。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6.7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18亿元,同比增长328.63%;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13亿元,同比增长1029.84%。
国内市场公司压力监测磁定位射频消融导管手术量超过4000例。公司三维手术覆盖医院超过1100余家,三维消融系列产品自上市以来累计手术量超过70000例。其中国内市场公司压力监测磁定位射频消融导管手术量超过4000例,覆盖医院400余家,较上年医院覆盖量增长70%以上。冷冻消融系列产品已在30余家中心顺利开展手术,在市场推广的同时完成了技术迭代产品的临床应用。
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60%。2024年公司在格鲁吉亚、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地区成功开展首例三维手术,全年三维手术覆盖21个国家。压力监测磁定位射频消融导管海外手术量超过1000例,新增阿根廷、泰国、巴西、瑞士、法国等15个国家首批临床应用,为国产房颤治疗方案走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公司“冰、火、电、磁”技术产品矩阵逐步完善。公司Magbot一次性使用磁导航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获得NMPA上市许可,PulseMagic压力脉冲导管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参股公司商阳医疗脉冲消融系统已递交国家药品监督局(NMPA)注册申请(已于2025年4月1日获批上市),自主研发的3D心腔内超声导管启动临床研究,FlashPoint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同时公司对已上市产品TrueForce压力导管、EasyStars星型标测导管、IceMagic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等重点产品将进行持续优化及迭代研发,以更好满足房颤及其他复杂术式的临床需求。
2025年公司将完成压力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心腔内超声导管项目的注册递交。公司专注于电生理介入诊疗与消融治疗领域创新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充分发挥“冰、火、电、磁”多元化产品矩阵的协同效应,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经营业绩实现高质量增长。国内市场方面,公司将加大重点医院覆盖,聚焦核心及新产品推广。国际市场方面,公司通过优化全球销售网络,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升海外三维手术渗透率。预计2025年公司将完成压力脉冲电场消融导管、心腔内超声导管项目的注册递交,着力推进肾动脉消融等临床项目,同时加快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脉冲消融产品技术迭代进度。
源杰科技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0.84亿元,同比增长40.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14亿元,同比增长35.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14亿元,同比增长45.99%。
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仍以电信业务市场为主,电信市场下游客户库存情况较2023年同期有所缓解,公司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原有2.5G、10G DFB光芯片的基础上,加大10GEML产品的客户推广,该产品在国内外客户订单量同比大幅提升,并逐步成为电信市场的重要收入组成部分。电信市场业务实现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52.05%。由于2.5G、10G等中低速率产品的收入占比仍较高,随着价格竞争仍日益激烈,加之生产设施的投入和生产费用增加,从而造成了毛利率水平有所下降。公司正在通过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在电信市场的盈利能力,面向下一代25G/50G PON的光芯片产品也实现出货。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光模块正加速向高速率演进,逐步从400G/800G向1.6T等更高速率发展。2024年,公司CW70mW激光器产品实现百万颗以上出货,产品采用非制冷设计,具备高功率输出和低功耗特性,适用于数据中心高速场景,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此外,100GPAM4EML、CW100mW芯片已完成客户验证,200G PAM4EML完成产品开发并推出,开始了针对更高速率EML芯片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公司的数据中心及其他业务实现收入4,803.83万元,同比增长919.10%。
5月7日公司公布收到A客户关于大功率激光器芯片产品的采购订单,订单金额为6187.16万元(含税),预计将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积极影响。除此之外,公司瞄准CPO、OIO技术趋势的机遇,研发了300mW高功率CW光源,并实现该产品的核心技术突破,以满足与CPO/硅光集成的协同创新。针对OIO领域的CW光芯片需求,公司已开展相关预研工作。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4.56、6.41、8.77亿元,EPS分别为1.34、2.02、2.9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99、66、44倍,公司坚持“电信+数通”双轮驱动,随着AI数据中心的需求,CW激光器芯片成为新增长极,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事件概述:2025年5月7日,基于对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坚定认可,公司控股股东计划增持公司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罗颉思计划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增持金额为人民币1-2亿元。截至公告披露日,上海罗颉思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票16.5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7.22%。此次增持彰显控股股东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公司股权结构。
2024年全年,1)收入端:24年公司实现营收485.4亿元,同比+7.9%,实现销售毛利46.1亿元,同比+7.2%;毛利率9.5%。2)利润端: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17.8%;归母净利率3.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18.3%,扣非归母净利率3.4%。3)业务量:2024年全年,公司完成业务量237.8亿件,同比增长26.1%,公司市场份额为13.6%。
25年一季度,1)收入端: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21.9亿元,同比+9.3%,实现销售毛利9.4亿元,同比-18.1%;实现毛利率7.7%。2)利润端:25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2亿元,同比-22.1%;归母净利率2.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亿元,同比-19.9%,扣非归母净利率2.5%。3)业务量:2025年一季度,公司完成业务量60.8亿件,同比增长22.9%,公司市场份额为13.5%。
公司重视全网均衡发展,加强四大能力建设。2024年,公司大力推进“四个能力”建设:1)提升全网科技能力,以自动化设备、无人车、无人机、无人驿站为实物量指标,提高末端驿站、“集包仓”、“网格仓”、加盟网点的“科技含量”;2)提升全网服务能力,夯实全网服务质量、操作标准化,贴近消费者服务需求、贴台服务规则,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前置性,改善时效服务,把服务品质和全链路时效的指数排名稳定在优势水平;3)提升全网展业能力,牢牢把握住行业的高增长机会、流量平台获客的机会、农村居民线上购物频次提升的机会等,持续优化包裹结构、提高有质量的包裹比例;4)提升全网均衡发展的业务能力,公司优化业务考核,牢固树立“市场与客户是价值之源”的理念,鼓励加盟网点积极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揽派对流贡献水平。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实现营业收入544、614、6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0%、12.9%、9.9%,归母净利润19.3、22.3、24.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0、9、8倍。公司为快递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业务量实现稳步增长。随公司数字化转型,成本有望得到进一步节降,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需求修复不及预期,油价及人工成本大幅上行,行业竞争进一步恶化风险,成本节降进展不及预期。
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3.55亿元,同比-19.63%,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175.08%;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36亿元,同比+251.50%,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13.27%米乐M6官方入口。尽管公司24年业绩受到海上风电行业进度放缓的影响有所承压,但是未来随着海风装机需求的逐步释放,公司作为领先的海上风电塔筒桩基企业将充分受益,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24年国内海风需求不足,公司业绩有所承压。2024年国内海风项目由于受到航道审批等影响,导致下游海风项目开工不足、建设进度推进较慢,公司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相应减少,公司收入有所承压,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3.55亿元,同比-19.63%。净利润方面,由于海风“抢装潮”期间已完工项目结算进度顺利推进,公司账龄相对较长的应收账款逐步回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叠加公司参股投资的海上风电场发电上网电量增加,投资收益同比上升,利润端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175.08%。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7.66%,同比-2.10pct,净利率为4.70%,同比+9.83pct。
江苏海风项目逐步开工,25Q1业绩开始改善。进入2025年,随着江苏地区海风项目逐步开工,公司海风产品进入交付周期,业绩开始逐步改善,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36亿元,同比+251.50%,环比+48.63%,实现归母净利润0.64亿元,同比-13.27%,环比+408.74%。盈利能力方面,2025年一季度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5.05%,同比+10.01pct,净利率为14.39%,同比-44.35pct。
海风装机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公司产能储备充足或将充分受益。国内海风行业前几年因用海审批、航道协调等因素制约,项目延期现象普遍,招标量与装机量呈现明显的背离,2024年随着航道、用海冲突等问题的逐步解决,国内沿海各省海风发展节奏提速,根据招标工期要求,有望为2025-2026年海风装机贡献重要增量。产能储备方面截至2024年公司拥有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海力风能、山东东营、威海乳山、江苏启东(一期)等多个生产基地;此外,江苏滨海基地、浙江温州基地、广东湛江基地、江苏启东(二期)亦在规划建设当中,随着未来海风装机需求的释放,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综合考虑海风项目的进度情况,我们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55.99/70.01/89.0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02/8.29/9.85亿元,EPS为2.77/3.81/4.53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2.7/16.4/13.8倍,尽管公司24年业绩受到海上风电行业进度放缓的影响有所承压,但是未来随着海风装机需求的逐步释放,公司作为领先的海上风电塔筒桩基企业将充分受益,维持买入评级。
1)收入端:Q1延续了2024年全年营收101.6亿元(同比+42.3%)的高增长趋势,公司汽车电子多类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部分产品线年HUD产品出货量突破100万套、车载手机无线万套,座舱域控产品出货量超30万套。
2)利润端:Q1毛利率18.19%,同比-2.74pct,环比-0.21pct,受下业竞争加剧传导而来的年降压力影响,一季度波动性较大,有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成本端管控消化修复。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54pct/+0.14pct/+0.02pct/-0.54pct,管理费用受职工薪酬及折旧摊销等增幅度较大,有望随产能进一步爬坡带来费用率的摊薄。
1)汽车电子业务除国内主机厂外,多个品类产品还拿下了大众汽车集团、Stellantis集团、现代-起亚汽车集团、福特、日产、上汽奥迪、一汽丰田等合资、国际车企客户的订单,成功登上了国际舞台。24年设立泰国、墨西哥子公司布局海外。公司出海之路要从‘海外布点’加速转向谋划‘海外经营’,在海外市场形成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
2)在HUD产品领域,预计年内可实现国内首家量产上车的P-HUD产品,将行车信息、娱乐信息、ADAS信息等内容投射到风挡玻璃下边缘处,实现‘A柱到A柱’的显示区域。4月上海车展上,旗下全资子公司华阳通用与芯驰科技签订AI座舱和车身域控合作。
公司前瞻布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增量产品,形成丰富产品矩阵,积极拥抱新能源新势力潜力客户,并拓展国际客户,2024年实现客户、订单向营收、盈利的有效落地。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26.39/157.35/182.96亿元,对应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16/11.97/14.58亿元;2025~2027年对应PE为18.22/13.95/11.45x,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2024年业绩整体修复,2025Q1盈利延续增长: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013.07亿元,同比+22.59%米乐M6官方入口,实现归母净利润12.02亿元,同比+50.80%;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7.1亿元,同比+4.4亿元。公司2025Q1实现营业收入194.20亿元,同比-8.01%,环比-23.11%;实现归母净利润6.11亿元,同比+5.36%,环比+213.00%;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2.54亿元。
2024年涤纶长丝供需两旺,公司产销量同比提升:2024年涤纶直纺长丝平均开工负荷超90%,较2023年提升7.8pct。在产能高基数和高开工的情况下,涤纶长丝产量同比增长约10%。同时受益需求端加弹、织机新增贡献较好,且终端纺服外销增量较大,2024年涤纶长丝表观消费量达4200万吨,同比+8.7%。2024年公司实现涤纶长丝产量1281.89万吨,销量1297.81万吨,产销量分别同比+22.41%和25.46%。
2025年涤纶长丝供需有望继续改善,龙头效应体现:2024年涤纶长丝直纺产能达4231万吨,增速1.41%,进入扩产后周期。隆众资讯预测,在2024-2025年期间,涤纶长丝行业可能会淘汰200-250万吨的落后产能,未来涤纶长丝行业的有效产能可能会迎来负增长。同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4年存量直纺产能行业前6家占比提升至8成附近。整体而言,涤纶长丝供需格局有望继续改善,而公司作为国内长丝龙头,目前聚酯聚合产能约为1300万吨/年,涤纶长丝产能约为1350万吨/年,市场话语权有望进一步提升。
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布局差别化市场:恒海项目主体封顶、安徽佑顺项目土建收尾、恒翔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宇欣二期项目开工,涉及多类功能型、差别化纤维以及精细化工项目;印尼炼化项目完成了ODI报批,广西石化聚醚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四季度建成投产,有望打造“长江经济带—钦州—东盟”跨境产业链,公司国内外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后续产能建设和浙石化盈利预测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64、35.92、44.30亿元,EPS分别为0.98元、1.49元、1.84元,对应2025年5月7日收盘价PE分别为11.15X、7.34X、5.95X。2025年长丝产能增速继续放缓,公司作为一体化龙头,竞争优势愈发稳固。短期关税政策及原油端扰动,不改我国聚酯产业链全球竞争优势。公司多项目布局差异化长丝市场,开拓西部、联通国际市场,长期仍具有突出成长价值,维持“买入”评级。
新相微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5Q1营收同比高增,归母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公司积极扩充AMOLED DDIC、触控芯片、车载显示和电视的时序控制芯片、AR眼镜的微显示相关产品。公司拟对爱协生进行并购重组,构建产业生态。维持增持评级。
产品矩阵持续扩张。2024年公司整合型显示驱动芯片营收4.21亿元,YoY-5%;分离型显示驱动芯片营收0.86亿元,YoY+905%。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约111.3亿美元,YoY+0.8%;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约77.4亿颗,同比增长;显示驱动芯片逐渐进入温和复苏阶段。在新产品布局方面,公司应用于智能手机的AMOLED显示驱动芯片、触控芯片、应用于车载显示和电视等领域的时序控制芯片以及应用于AR眼镜的微显示相关产品等新产品已陆续开发并将逐步导入市场。新产品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战略并购构建产业生态。2025年3月15日新相微发布公告,拟对爱协生进行并购重组,增强研发技术储备。新相微和爱协生同属显示芯片设计行业,双方产品底层技术具有相通性,技术研发上则各自有所侧重,双方在产品定义、集成电路IP、产品开发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如果本次并购重组完成,新相微将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双方不同细分领域的优势,发挥双方技术协调性统筹双方研发资源,整合双方现有的技术研发成果,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整体研发效能。
考虑到2024年公司毛利率显著下滑,且我们预计DDIC行业尚未看到明显盈利修复信号,我们下调新相微2025/2026年EPS预估至0.06/0.17元,并预计2027年EPS为0.33元。截至2025年5月7日收盘,新相微总市值约85亿元,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308.3/110.3/56.3倍。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0亿元,同比增长42.30%;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27.4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增长25.55%。2024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39.82%;归母净利润1.04亿。
热点信息
-
米乐m6平台官方版米乐m6平台官方版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锚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加力提升...
-
mile米乐中国官网首页近期,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